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高中三年,國文課最後的單元,正氣歌。
納悶,是一定的,就像我一開始在背超多超煩的典故時,總是嚷嚷:都什麼時代了,還學這些!
這個年代,沒有這樣的度死生於外,心中只存忠義,
沒有。
可是,當我讀到亦耕〈有一條河,永不回頭......〉的最末時,眼眶還是不禁紅了
只能趕快假裝精神不濟,趴了下來,深怕淚水奪眶而出。
我恐怕不能悲泣,不能痛哭,因為現在,我連什麼是真正的國家都分不清,
國家認同,在台灣已成了敏感話題,好像輕輕一觸就會掀起一場政治詭辯的風浪。
然而,讀正氣歌,閱讀這樣一個高貴的靈魂,彷彿讀透了他的堅定,看盡了那磅礡浩蕩的愛,
在文天祥的生命中,存著一股浩然正氣,源自於家國之愛的正氣。
「是氣所磅礡,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正氣歌,每個字,都是他的血與淚,是他用人生的全部寫下的創作;
過零丁洋、還有衣帶贊,是這高貴的靈魂的投射。
煩雜的典故不重要,儘管考試一考再考(人物配對= =),
重要的是,這些典故背後代表的意義──至死不屈,以死明志
十二哲人,在文天祥心中深深烙印;而如今,我們讀他的正氣歌,努力去拼湊他們的形貌與事蹟。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從來不後悔,成仁,盡忠,在孤伶伶處獄中的時候,在國亡多年愛國之志早已從身邊其他人淡出的時候,
他仍然固執,仍然堅持「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南面再拜就死,見聞者無不流涕」人生的句點,他將它化為永恆。
有一條河,永不回頭......
今天,讀文天祥,讀正氣歌,讀他細細說出他為什麼在這裡
讀他那貫穿日月橫亙時空的,浩然正氣。
或許有時候上國文課,會對〈勸學〉感到厭煩,讀〈過秦論〉會打哈欠;
但是讀文天祥的正氣歌,澎湃的情感襲捲我心中全部的理智。
為什麼?怎麼能夠?這是一個怎樣的高貴靈魂所做出的抉擇?
我仍然不太懂陸秀夫揹著帝昺跳崖的忠,
但我深深感受到文天祥從容就義的,生命的意義。
這是他的生命,這是他的堅持,這是他面對死亡盡義至仁的安然;
那我呢?
在文天祥的心中,有一股對於家國的愛浩浩蕩蕩存乎心中,驅走了惡氣,散發著正氣;
而我的心裡呢?
這是一個不朽的文學作品,這是字句血淚背後的高貴靈魂,
我閱讀,我揣測,我思索,我咀嚼,
我在心裡,反反覆覆的將它念了又念: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或許,這就是我對文學的熱愛永遠不減的原因之一吧!
這次,我閱讀,我又看到一個高貴的靈魂站在我面前了,他仰頭,意氣揚揚,目光中透著堅定......。
「有一條河,流經群山萬壑,流經亂草磊石,流經平沙險灘,流入了永恆......」
- May 11 Tue 2010 19:52
天地有正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