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不起我拖到現在才看。發人省思,而且永遠猜不到劇情發展!是部笑中帶淚、淚中讓人成長的好片。

讓我直接飆淚的是童年時的想像玩伴Bing bong從登月火箭躍下,讓自己消散在記憶垃圾堆中,而使樂樂能有機會回到總部。

童年阿童年,我瞬間浮起我童年滿滿的想像玩伴、玩偶們,他們曾經有什麼樣的名字,我曾經和他們一起抵禦過什麼大壞蛋......。

成長,勢必得割捨掉什麼。但我會一直記得童年的美好片段,讓他們雖深埋心中,卻永不消退。


懶得打心得了:P 以下節錄自奶鮮批兔(剛發現有打錯呢!Bing bong不是幫樂樂逃出潛意識啦XD)

Ray Leung - Inside Out (影評)
───────────────────────────────────────

當恐懼、憎恨與憤怒主導...

首先,情感固然複雜,主角是剛踏入青春期前的小女孩,由快樂主導情感可說是理所當然
,壓抑著哀愁,也是理所當然,但當生命中遇上需要哀愁的情形時,小孩必然會迷失。這
個迷失當中,當沒有讓人快樂的條件,同時又壓抑哀愁時,恐懼、憎恨與憤怒自然會佔據
一個人的情感世界。但從故事裡看來,當這三種情感作主導時,似乎並不可能發生什麼好
事,甚至乎,就如電影中後段所明言,韋莉的「情感主控台 (Emotion Console)」也會不
再對事物有什麼反應,亦即「麻木」。

我覺得,Pixar 這齣 Inside Out 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在於假使我們只由恐懼、憎
恨與憤怒主導情感的話,麻木會是最終的後果。這對應的,卻是當代人的情感問題!在社
交媒體堀起、種族與性向問題浮現、經濟的未來仍是未知之數的當代社會中,媒體,或社
交媒體充斥的,竟就是恐懼、憎恨與憤怒!這套給小孩看的電影,似乎在警覺這一代,別
再重蹈我們的覆轍,別讓自己成為了麻木的人。


樂與愁,離不開一個字...

快樂與哀愁這一對,從一些訪問得知,編劇原想把快樂與恐懼拼成一對,但後來發現那不
是故事想說的,才改為哀愁與快樂的作為一對。這我認為絕對不是巧合或運氣。快樂與哀
愁這兩種情感,的確與恐懼、憎恨與憤怒不同。她們不同在於,這兩個情感既是最原始(
就如電影所呈現)的,同時亦是核心的情感。而這兩種情感,都離不開「愛」。

「愛」讓快樂希望韋莉能夠常常快樂,「愛」也令哀愁常為自己不能使韋莉快樂而傷心。

在電影中,阿樂(Joy) 與阿愁(Sadness) 才會為了主動去擔心核心記憶球的位置或狀況。
其他三種情感似乎對於韋莉的核心記憶球沒有太多的關心。可見在故事中,唯有阿樂與阿
愁真正關心韋莉的核心記憶。當人有愛,才能有完整的喜與愁這兩種情感。編劇最終會發
現恐懼不是快樂的相對,大概也是基於這樣的道理。

因而,也就是說,沒有了「愛」,就只能餘下恐懼、憎恨與憤怒;沒有了「愛」,人就會
麻木。


那些小島、記憶... 是走向 Sophistication 的道路

性格小島等等,其實都離不開由情感所主導著的記憶。可是記憶會漸忘。成長的過程,其
實就是因應外在環境的各種變異,以及我們以哪種情感承載當時的記憶,而不斷重建各個
性格小島。忘記是必然 (畢竟要記著的太多),但是成長就是我們選擇了記著哪些核心
記憶吧。同時,承載記憶的情感,也會因為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就如韋莉本來快樂的記憶
,最終卻換成了哀愁的記憶。

一個人能否成長,也就必須像阿樂那樣,重新檢視一些記憶,重新想想當中是不是只有一
種情感,抑或其實,記憶比我們的印象更複雜而不單一?

成長,說到底就是在情感上越來越 sophisticated。 Inside Out 裡面,就是對於
sophistication 的視覺呈現:一件事能夠混雜多種情感,並且因而在行為上反映出這種
複雜的情感。


至於火山戀曲...(再含劇透,超慎入)

為什麼我會認為,Lava ( 火山戀曲) 的主題與 Inside Out 是呼應呢?簡單來說,都是
有關「愛」。火山戀曲中的愛,並沒有立刻的得到回應,直至火山快要熄滅的一刻,那個
夢中的戀人才出現。愛,往往有別於 instant gratification (即時的滿足),是往往無
法在你想要的時刻得到。在Inside Out 裡,韋莉面臨的轉變,以及對於那一刻的缺乏「
愛」,亦需要到她幾乎麻木之際才(因突如其來的哀愁而)醒悟。

這大概就是Pixar 獻給新一代的一份禮物吧。在這個庸俗、麻木的社會中,小孩子應該學
會的,是在情感上變得更 sophisticated,不再單以「Like」與「Dislike」來區分世界
種種,並且嘗試保持著對自己與世界的「愛」,不去壓抑某些情感,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如此種種,說實的,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何嘗不得感激 Pixar,能以如此傑出的動畫電
影,讓我們受感動,再次尋找那些潛藏或走散了在總部以外的快樂與哀愁?


後記:

還有幾個有趣與值得思考的點:
所有的性格島,都必須在記憶堆填區之上
總部,也是在記憶堆填區之上...
個人極喜歡有關 Abstract Reasoning 的呈現,很到位,也很有趣。Cubism 的呈現更
是拍案叫絕。
成長中就是必須犧牲某些寶貴的記憶啊...(這段我是哭不成人了)

--

Inkstone -《腦筋急轉彎》
───────────────────────────────────────

※ [本文轉錄自 Inkstone 看板 #1Lo9ne4u ]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99104948 PTT2個人板 Inkstone

回憶有時候太重,記得了,跑不快。但回憶也給我們力量,沒有它,飛不高。
這當中的幽微忖度,人生百態,經驗的褪色和不願化作沙,要幾歲的孩子才能懂?

十一歲的萊莉(Riley)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她是學校曲棍球隊的隊員,
和爸爸媽媽感情親暱,一家人住在明尼蘇達的郊區。一天,爸爸因為新工作的需
求,帶著全家搬到舊金山去,被迫和死黨分開的萊莉必須適應新學校,新房子,
和大都會擁擠的環境。她覺得孤單,更覺得不安,她好想念、好想念原本那個「
家」。於是靈機一動,她決定離家出走,回到原本的生活……

有的電影,你一看完就知道自己不一樣了。看世界的眼光變了,看別人的心
境也不同,看自己更是從此不一樣了。這樣的片非常稀少,因為電影往往講故事,
也許能揭露一部分人生的真實,卻不會是最終解答。這樣的電影很難得,因為三
言兩語要穿透人心,太不容易。

但《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是,而且即將成為,
讓所有人看完覺得自己「長大了」的電影。為什麼?因為前文那段單純的描述,
是它的故事,卻不是它「真正的劇情」。真正的劇情發生在萊莉的腦袋裡,在那
情緒/人格/記憶/思緒的接收和處理、儲存的大工廠,在那當中的忙碌、閃耀
和碰撞。真正的問句不是「她經歷了什麼?」,而是「她為什麼這樣想?」

《腦筋急轉彎》的優秀在兩個層面,幾乎是評價一個故事最根本的兩個價值:
形式和意旨。後者害我數度掉淚,這我們之後再談;前者,即我們前面說的腦中
世界,重點在「情緒」的運作和「記憶」的生成,那五個活蹦亂跳的傢伙從各自
的角度「為了萊莉好」,爭相主導她的言行,如同你我總有壓不住的情緒衝動:
樂樂永遠樂觀精力旺盛,恨不得所有記憶都讓她經手(當然囉,我們誰不希望自
己永遠開心?)厭厭和驚驚卻不時插手,意謂著我們保護自己的本能;怒怒更不
用說了,當他執意出手,沒人能擋得住;憂憂則看似低調,卻一直忍不住東碰西
碰……

這些角色不只是萊莉的「內心小幫手」,他們整個團隊(as a team) 就是
萊莉本身。當他們(在腦中)你一言我一語,你可以看到萊莉猶豫不決的神情,
當負面的情緒(例如厭厭)要「拒絕」他人,樂樂也會搶先,因為你我都懂得要
婉轉、友善地協調人際。他們還會「重播」某一段記憶——出於思念或警戒——
這時候萊莉就會「想起」特定的經驗,供當下的情境參考。

《腦筋急轉彎》的冒險起伏,來自樂樂和憂憂「迷失」在記憶深處,這兩種基本
心情的走失,也讓萊莉失去溫度,變得鬱悶冷感。在這過程裡,你看到記憶變質
,看到核心的生命動力消失,看到內在的世界天搖地動、岌岌可危,甚至因為情
緒在潛意識亂竄,而開始作惡夢……

這一切讓人想到什麼?是了當然是《 全面啟動(Inception)》,那腦內腦
外、思緒/現實和甚至夢境的切換,先訂定規則再顛覆的過癮遊戲。(《腦筋急
轉彎》的規則說明,只花了七分半鐘!)你如果願意,再更地毯式地尋找內外對
應,保證有更多細節。但在這裡,在切入「意旨」層面之前,我要先說:《腦筋
急轉彎》給我的聯想不只是《全面啟動》,還有《龍貓》——

活潑的女孩,搬家的忐忑,「只有孩子看得見」的奇獸,淚水和成長……甚
至「天真踏上離家的路卻迷途」的危機(就連那躺在小丑肚子上的起伏,都像神
奇的巧合)。《腦筋急轉彎》讓我鍾愛,因為它不只聰明、美麗,還溫暖、溫柔。
面對童年它不只分析,更緬懷,更珍惜。藉由對「心」的解讀和對「記憶」的詮
釋,它說的是成長,說的是遺忘,說的是記得。它說留下什麼回憶,我們就變成
怎樣的人。它說其實,流淚是不要緊的,示弱是不要緊的。

在電影的後段,有兩個哭點,接連的安排,說不故意是騙人的,但背後的寓
意讓我完全買單。先是預告不曾曝光的配角「 Bing Bong」,為了幫助樂樂逃出
潛意識犧牲自己,他象徵萊莉的童年幻想,或說是:不被理性和邏輯綁縛、馴化
的想像力。(爸爸對小梅說:這座森林的主人,只有小朋友才看得到喔!)那曾
經煞有介事,無邊無盡的編織,如今不只記不得細節,更遑論「相信」了。但《
腦筋急轉彎》告訴你:有時候需要記住的,是那回憶的心情,而不必是回憶本身。
那童年任性/盡興的笑聲,是一顆顆小種子,也許哪天,會在掉入深淵的時候伸
出芽藤,拉你一把。

而第二個哭點,亦即全片最重要的核心,是讓樂樂代替迷信正能量的你我「
懂得」了憂憂。後者說:「哭泣讓我慢下來,好好煩惱人生沈重的問題。」她也
說:「我看他難過,所以陪陪他,聽他說話而已。」這故事一方面告訴我們悲傷
是整理,是抒發,也說悲傷同時是「悲觀」,而悲觀帶來實際,能在某些時候真
正解決問題。它更說:情緒不只形成記憶,還決定你我和他人的互動。而悲傷是
示弱,是召喚外援的笛音。

在《腦筋急轉彎》最後,傷心的情緒接管萊莉,換來家人的擁抱、疼惜,據
說在構思的過程裡,彼特達柯特來回磨了四年(還不包括後續製作的兩年)才找
到讓「外在事件」和「內心世界」並行的結構,這中間他一度挫折得想放棄,卻
在差點辭職前,意識到自己將會最捨不得這些老同事們,而悟出全片最重要的訊
息:悲傷是求救,其意義在加強人際,身邊人的扶持,則是我們擁有的最美好的
東西。

所以成長,是接受悲傷的必然。當樂樂明白即使是快樂的回憶,也可能因為「
不再」而變得傷感,這時候我們只能哭一哭,然後放下那重量。就像那粉紅色的
棉花糖大象,有些童年不可能永遠打包帶走,但它們可以被沈澱、萃取,變成心
底的誓約,靜靜地發亮。而流完淚,才有清晰的腦袋打起精神,從中學會時光的
必然,和無常。從而珍惜美好——這就見山又是山,而真正地長大了。

 

三個禮拜前,第一次看《腦筋急轉彎》的時候,最讓我感嘆的一幕是當爸爸
來到房間,想以搞笑緩和剛才吵架的氣氛,萊莉卻不領情。那一刻,她腦中的「
搞笑島嶼(Goofball Island)》 塌落了。我記得自己想著:是呀,失去「裝幼
稚」的權利和能力,正是長大的一部分,這好寫實,也好哀傷。不過第二次看,
我才想到不對呀,爸爸的表現,不就證明了即使是大人,也可以有這性格?

於是記憶都可以再造,可以置換,可以重啟核心,最放不下的還可能被喚醒。
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是由我們遇見誰,想過什麼,經歷了多少故事而決定的。

前陣子在一封信裡,我寫給對方聽過一句U2的歌詞:「Please stay a child,
somewhere in your heart.
」在《腦筋急轉彎》的最後也有一行字,寫著「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our kids. Please don't grow up, ever.」童年是最單
純快樂的,失去那項特權固然失落,但這故事告訴我們:它不會真正消失。曾經
發生的不會忘記,只是你想不起來,而在需要的時候,它甚至會拉你一把。如今
我們抱著初心飛了這麼遠,終於學會品嚐人生百味,欣賞五色交融,和無限組合
的可能性……這或許是創作者自己,都沒意識到的金句。

而這,才是因為電影長大了的我們,給自己最好的祝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uise0411 的頭像
    louise0411

    Live your dream.

    louise0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