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去瑞士玩,心就先飛到瑞士去了。
這部2015年義大利導演Poalo Sorrentino的作品,主要描述兩個老人作曲家Fred與導演Mick在瑞士阿爾卑斯渡假飯店享受老年時光,英國女皇派大使邀請Fred指揮他最有名的作品Simple Songs卻被Fred一再拒絕,於此同時Mick正積極創作,忙著與年輕導演們討論他的最後一部作品〈生命的最後一天〉。
然而,精彩的不是只有這兩個主線劇情,Fred的女兒Lena失婚,吐露出Fred與太太的故事(這段瑞秋懷茲演得真好!);明星Jimmy被桎梏在曾經演紅的機器人,想要突破自己;除此之外,愛跳舞的女按摩師,想飛的紅色和尚,都在進行著他們人生的故事。
除了美景以外,配樂及演員都太厲害了!
===Some inspiring quotes===
Mick:Do you see the mountains over there?
Lady: Yes, it's really close.
Mick: Exactly. This is what you see when you're young.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That's the future.
And now, that's what you see when you're old. Everything is so far away. That's the past.
Jimmy: I have to choose what is really worth telling, horror or desire? And I choose desire. You, each one of you makes me see that I shouldn't waste my life on senseless fear. I want to tell your desire, my desire, so pure, so impossible, so immoral, bu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that is what makes us alive.
Pale Teenager: When your son says, 'Why weren't you a father to me?' And you say, 'I didn't think I was up to it.' At that moment, I understood some really important.
Jimmy Tree: What?
Pale Teenager: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feels up to it, so there is no reason to worry.
===影評===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58299867 看了這個網誌才知道有這麼厲害的象徵意義!節錄如下:
不過Ballinger 與 Boyle 也有差異之處,Ballinger 為了所愛的妻子,而決定封手,不再指揮,即使是女王的請託,他也不想改變選擇。因為對於重病妻子的愛,他已把自己封鎖在過去,而不願望向未來,他以無法順利尿尿為由,認為自己前列腺有毛病(當然也象徵著失去性能力,失去生殖與創作的能力),而以退休之名,等待死亡。
但是Boyle是個完全相反於Ballinger的類型,永不放棄的追求與創造,想要在離世之前,完成一部創世鉅作。然而,這種老當益壯生生不息的創作力,也是其來有自,因為他最喜愛的女星Branda曾經設下一場局,使得他在日後永遠忘懷不了這位讓他到不了的女人。
無論是Ballinger 或是Boyle,關於他們創作動能的養分,都是來自於愛與性,這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青春。
故事中那些看起來瑣碎的對話,其實都充滿著暗示與象徵。例如,這兩位老人日常散步的對話裡,那些關於有沒有辦法排尿,前列腺是否有病等等,都暗示著因為年華老去而生殖力不再的危機。因為沒有生殖力也就意味著無法創造,於是,是否該繼續創造,或者是否還有能力創造,都是Ballinger 與Boyle這兩位角色所要演繹的問題。故事將兩位老先生置身於綠意盎然的鄉野之間,就已經是種對比與暗示;甚且,當他們與環球小姐或是按摩小妹胸對胸與面對面時,都是不斷地以象徵的方式,闡釋「創造與無能」之間的距離。
故事最後,當醫生與Ballinger討論他的前列腺問題時,更是以非常文學的象徵,展示與呼應青春與老年,老年與創造,創造與無能之間不盡然互斥的對比(此時的Ballinger透過一只巨大的鳥籠與蹦蹦跳跳的籠中鳥,溫柔地看著樓下那位沉迷於練習舞蹈的按摩小妹)。於此同時,我們也終於能夠理解Ballinger最後是否接受女王邀請的理由了。
第二條副線,則是曾經飾演Q先生而聲名大噪的Jimmy Tree(Paul Dano)。Q先生這個角色,雖然讓Tree名利雙收,卻因此定型,而難以超越。正直壯年,他竟然失去創造的力道,被禁錮在一個無腦的動漫角色裡。他應該如何轉型、超越、與自我再造呢?這就是他待在飯店度假,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結果,原本他嘗試能夠由Ballinger這位成功老藝術家獲得些建議;不過,後來真正解開他心鎖的人,竟是下面這位小女孩。這個場景也相當具有象徵性:前排的鑰匙圈與鑰匙(the key to ... 「解答」之意),還有背景的咕咕鐘(時間與暗藏的小鳥)。小女孩告訴 Tree:世上每件事,沒有人剛好準備好或已經擔當得了,所以沒啥好擔心的。
於是,Tree 後來果然嘗試超越,他改以希特勒的形象出現,成功突破。人可以選擇站在恐懼這股爆發力的這端,抑或是站在擁抱這股爆發力的另一端。當Tree穿上希特勒服裝時,他就是正在進行他曾經所言:我要站在熱情(慾望)的那一端,無關乎道德善惡。
第三條副線,講的是Ballinger 的女兒,Lena Ballinger(Rachel Weisz),這位美麗的中年女性,也遇到她的中年危機:因為先生嫌棄她的床上功夫,拋棄Lena,轉而愛上年輕無腦的流行音樂女歌手。Lena 跟 Tree 一樣,面臨的是轉型與創造的問題。年輕的環球小姐剛好是個對比,那些鮮嫩欲滴的年輕肉體,顯然是充滿創造能量的載體,至於已經成熟又保守的婦女,到底還有沒有創造的動能呢?現實生活有許多的負擔與恐懼,使得Lena已經很少望向慾望與熱情;不過跟 Tree 一樣,最後 Lena 總算決心不再恐懼。因此,故事最後的Lena,在離地千尺的攀岩上,不再害怕地緊抓繩索盯著地面,而是閉上眼睛迎接熱情。
只是,都一把年紀了,兩個老先生應該都沒有生殖力了,而中年男女也應該匱乏乾枯了,為什麼有辦法激起熱情呢?答案就是永遠都在靜坐的西藏和尚與帶著牙套的按摩小妹。這兩位看起來不起眼的角色,都演繹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實例。
剛開始Ballinger 和 Boyle走過和尚旁邊時,有點戲弄地嘲笑這位蠢和尚一直靜坐最後是能達到什麼神奇的境地。當時間一直前進,每個人過著自己平凡的生活,而蠢和尚也一直堅持地靜坐,最後,就在故事結尾,他竟然一個人默默地飛了起來。至於牙套按摩妹,每天回家對著play station玩舞蹈遊戲,剛開始看起來很蠢,不過到了故事最後才發現,這些堅持的練習,就是她最後達成夢想的秘方。透過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角色,導演其實已經暗藏了他認為對抗身體凋零的可能解答:朝向熱情的那端,沒有恐懼地一直堅持做下去,應該就是跨越年齡界線的創造動能吧。
Boyle 這位老導演曾經在跟 Ballinger 的對話裡,詮釋人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大概就是「一場戲」。因為是一場戲,謝幕很重要。於是在他的最後劇作,他跟幾個編劇最後膠著的就是最後一幕,名為「生命的最後一天」(Life's Last Day)。這個劇本完全是為了Branda所量身訂製,就在Branda 拒絕Boyle的邀請時,生命的動能即將熄火,生命的意義也忽然畫上句點。接著,就是一場非常神聖又象徵性的脫帽謝幕(鏡頭特別帶了帽子留在暖氣上的鏡頭,表示脫帽)。即使是最後一幕,生命的最後一場戲,Boyle 都還是毫無恐懼地以慾望動能驅使地表演到最後一刻。這是一場交織著創造與毀滅的堅毅悲劇。
就是這些小角色與副線故事的交錯與驅使,終於讓Ballinger明白面對生命每一天的意義在哪裡,當然也明白如面對女王的邀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