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 http://twghome.pixnet.net/blog/post/31876827
我們害怕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被發現後,別人會覺得自己不再值得被連結,
不再願意跟自己說話、不再願意和自己交朋友、不再願意愛自己。
當我們犯了錯,我們覺得羞恥,因為我們害怕會因此失去連結的資格。
當我們越害怕失去,就越會產生「我還不夠好」的想法,
不夠瘦、不夠聰明、不夠有錢、不夠漂亮...
這樣的害怕,看在 Brene Brown 的眼裡,就代表著脆弱。
假如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加強自己變得更好?
不夠聰明就念書、不夠漂亮就打扮、生活一團混亂就面對解決它、
上台演講會感到害怕就練習練習直到能夠克服它。
這些脆弱應該要被面對,並且被擊敗。
她計畫花一年時間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越鑽越深,最後卻花了六年的時間在上面,
期間她做過了數千個訪談、整理了非常多的資料,
最後找出了問題的結論,一個違反直覺的結論。
她發現我們不該抗拒脆弱的發生、試圖抹滅它,
相反地,我們應該擁抱脆弱、接受它的存在。
在實驗過程中,她發現可以把訪談的對象中分成兩群,
一群是真正覺得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們有很強的愛跟歸屬感。
另一組則是陷在掙扎中的人--他們總是在想自己是否夠好。
而這兩組人在中心思想、道德方面,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不同,真要說不同的話,
那就是那群覺得自己有愛跟歸屬感的人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並值得擁有歸屬的。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廢話,但請耐心讀下去)
她說這群有歸屬感的人都擁有三樣東西,第一樣是勇氣(Courage)。
Courage 這個字源自於拉丁語,而拉丁語的字根 Cor 代表的是心(Heart),
這個字最原本是指一個人全心全意(with whole heart)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這群人都擁有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勇氣。
第二,他們有同情心。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因此能夠體諒自己的過錯、對自己好、不苛責自己,同樣的,
他們也能夠以同樣的標準對別人好。
相反地,一個嚴格對待自己、無法接受不完美自己的人,
當看到別人的錯誤、懶散、脆弱,是不會有同情心的,他們只會覺得,
這些人為什麼不堅強一點、努力改進自己? (過去的講者就是這樣的人。)(我覺得我也是><")
第三,他們都和他人有真正的連結。
所謂真正的連結是,這些人願意放下『想要成為的自己』,作真正、原本的自己,
並且以這樣的姿態去和他人連結,而不是藉由追求任何「客觀的美好」
(金錢、卓越的人格、地位、外貌...),以『完美但虛假的自己』去和別人做連結。
這三件事情串在一起,可以推出一個核心概念,
那就是這些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是脆弱、不完美的,而且他們從心底相信,
那些讓他們脆弱的事情,同樣的也讓他們美麗。
他們可能也會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但他們不認為自己的脆弱是缺點、是該被消除掉的。
他們覺得脆弱的存在,是必須的。
......
......
當我們軟弱時,我們以為我們必須學會堅強,否則會不值得被愛。
但當我們努力要變堅強、忽略所有質疑自己脆弱的情緒時,
我們忽然發現周圍的一切沒有辦法讓自己快樂了,當你看到軟弱的事情時會開始批評。
當自己不合「堅強」的標準時,我們會責備自己。
最後我們會去麻痺這些自我質疑的情緒、害怕與掙扎的情緒,
同時也麻痺掉所有喜悅、快樂、感激,
然後有一天發現自己再也沒有感情、沒有連結,剩下的只有麻木。
......
......
講者在演講接近尾聲時說:
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我們就會停止抱怨,並且開始聆聽,
我們會對身邊的人更溫柔仁慈。
沒錯,即使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我們還是值得愛與歸屬。
希望我們都能擁抱脆弱,贏回自己的人生。